最近,關于中國是否應該建超大對撞機在科學界鬧得沸沸揚揚,并逐漸演變成公共話題。前有華裔數(shù)學家丘成桐表態(tài)支持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,后有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撰文《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》,又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稱“建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”……
一時間,媒體、網(wǎng)友甚至普通民眾紛紛站隊,各抒己見。人們興奮于“親自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決斷”,也“堅信真理越辯越明”,最重要的是“科學界大咖們毫不留情地開撕”是多少年都沒見過的場景。
而在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看來,這只是一次具有偶然性的討論,我國科學項目決策的討論機制并沒有建立。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希望未來能建立公開透明的討論系統(tǒng),讓重大項目的上馬下馬制度化?!?span lang="EN-US">
如果說科學史上有哪個事件與當下“中國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”的爭議類似,那一定是美國歷史上的超導超級對撞機事件。
超導超級對撞機(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,簡稱SSC),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提出的大科學項目,它在1983年6月正式提出,目的是為了使美國重新取得世界基礎物理學界的領先地位。它初期預算為30億美元,后期增長到110億美元。這個項目啟動后,SSC在德克薩斯州挖掘了近23千米隧道、耗資近20億美元,大批的物理學家參與這項工作。但是1993年10月,這一項目因耗資過于龐大被美國國會投票否決,此后國會又撥款6.4億美元用于隧道填埋、人員安置等善后工作。